日前,《浙江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“十四五”規劃》(下稱《規劃》)和信用監管情況新聞通氣會在杭州舉行。記者了解到,該省將全面建立重點行業信用監管機制,迭代優化行業信用監管評價(預警)模型和評價方法,構建多跨信用監管應用場景,夯實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。
據了解,“十三五”以來,浙江信用建設體系化、規范化、數字化水平再上新臺階,建立起一體化公共信用信息平臺,推動信用在若干重點領域創新應用,基本實現信用“全覆蓋”。據統計,該省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和身份證為識別碼,信用已覆蓋301.64萬家企業、4222.95萬個18周歲及以上自然人、7.38萬家社會組織、3.76萬家事業單位和4853家政府機構。
與此同時,該省“信用+審批服務”“信用+融資服務”等應用場景不斷拓展。記者了解到,浙江已建立起市場主體公共信用指標體系,構建公共信用評價模型,對該省300多萬家企業進行信用分級分類,將公共信用等級較差及以下和列入黑名單的企業納入重點監管庫,為各監管部門提供重點監管對象。
通過公共信用和行業信用數據融合,浙江已形成33個省級部門37個重點領域行業信用評價模型,對監管對象實施分級分類監管,評價結果和監管結果實時反饋到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平臺。
按照《規劃》,下一步該省將提升治理領域信用智能預警水平,創新“信用+”治理體制,探索將信用機制和鄉鎮(街道)基層治理四平臺、全科網格等對接融合,完善重大社會風險預警體系,并探索開展“信用+商圈”“信用+園區”“信用+社區”“信用+鄉村”等社會基本單元治理試點。
此外,浙江還將強化重點領域信用綜合治理,完善網絡空間領域信用綜合治理網絡監測評價體系,完善網絡運營者信用記錄,加強社會民生保障領域信用建設,推動建設誠信醫院、誠信藥店,打擊欠薪,騙保等失信行為,同時加強教育、科研、知識產權領域信用建設。